特别声明:
本网页并非“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网站”官网,页面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,只作展示之用,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;如果有与“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网站”相关业务事宜,请访问其网站并获取联系方式;【25Qi网址导航】与“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网站”无任何关系,对于“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网站”网站中信息,请用户谨慎辨识其真伪,如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,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,25Qi网址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。
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网站于2022-07-26发布于本站,更新;并永久保存在25Qi网址导航收录中,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网站主要是介绍“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”等相关内容的网站,本站只是硬性分析 "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网站" 的网站价值及网站可信度,包括Alexa排名、流量估计、网站外链、域名年龄等网站信息。网站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是否为社会的发展带来积极促进作用。
邯郸位于河北省南部,西依太行山脉,东接华北平原,与晋、鲁、豫三省接壤,辖6区、11县、1个县级市,共有242个乡(镇、街道)、5850个村(社区),总面积1.2万平方公里,户籍总人口1060.8万,常住人口936.7万,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、全国文明城市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、国家园林城市、全国绿化模范城市、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、全国双拥模范城“九连冠”城市、国家节水型城市、河北省卫生城市。《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》和《中原经济区规划》均将邯郸定位为“区域性中心城市”。2021年,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114.8亿元,全部财政收入完成547.8亿元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14.1亿元。 邯郸历史悠久、文化灿烂。具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和3100多年的建城史,是世界上粟(谷子)和黍的最早发源地,也是中国家鸡和中原核桃的最早发现地。“邯郸”二字,作为一个城市独属的名称,3100多年来从未改变。战国时期,作为赵国都城达158年,是秦始皇的出生地和成长地。西汉时期,邯郸为赵国(藩国)王都,除国都长安之外,与洛阳、临淄(今山东淄博)、成都、宛城(今河南南阳)共享“五都盛名”。
福建省简称“闽”,地处中国东南沿海,省会福州。 辖福州、厦门、漳州、泉州、三明、莆田、南平、龙岩、宁德9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,下设11个县级市、31个市辖区和42个县(含金门县)。 全省陆地面积12.4万平方公里,海域面积13.6万平方公里。2021年末常住人口4187万人。 2021年,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.88万亿元、增长8%,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5743.84亿元、增长11.3%,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83.38亿元、增长9.9%,进出口增长30.9%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140元、增长8.4%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29元、增长11.2%。
白山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、长白山腹地,与朝鲜隔江相望,边境线433.2公里,辖3县2区1市,幅员面积17505平方公里,人口95.2万,43个民族。1959年设浑江市,隶属通化地区,1985年升格为地级市,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白山市。 白山市地处长白山腹心地带,鸭绿江、松花江穿流而过,因山而名,因水而秀,素有“长白林海”“雪域王国”“立体资源宝库”等美誉,特色资源丰富,后发优势明显。一是生态资源突出。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要素齐备,是全国首个全幅员森林旅游区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,是国际公认的地球同一纬度带原始状况保持最好、生物物种最多的自然生物圈和物种基因库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84.5%,被誉为“生态高地”和“天然氧吧”,抚松县、临江市入选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,长白县连续3年蝉联“深呼吸小城”榜首。二是矿产资源富集。是东北地区资源最密集、成矿特征最典型的黄金地段,是吉林省唯一由国家批准矿产资源整装勘查项目的地级市,已发现矿产100种,探明储量的有36种,矿泉水、硅藻土等世界级资源开发前景广阔。
镇江市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“十”字交汇处,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港口、工贸和风景旅游城市,获得全国文明城市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、国家生态市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、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等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。总面积3840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321万,现有丹阳、句容、扬中3个市,丹徒、京口、润州3个区和镇江新区、镇江高新区。 清新秀丽、生态优良。镇江市素有“城市山林”之称,全市有235座山体,河流63条,林木覆盖率达25.6%,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.2%,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8家、市级绿色工厂62家,是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、国家低碳建设试点城市。 底蕴丰厚、人文荟萃。镇江市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超过3000年,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。“刘备招亲”“水漫金山”等传说故事广为流传,《昭明文选》《文心雕龙》等巨著成书于此。拥有9所高校和20多所中专院校,在校生10万余人。
大余县位于赣江支流章水之源、五岭之首庾岭北麓,地处赣、粤、湘三省交汇处,是江西的“西南门户”。古称南安,秦时设关,汉朝庾胜将军筑城驻守得名大庾岭,隋开皇十年(590年)置大庾县,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。北宋设南安军,元代为南安路,明清称南安府,辖大庾、南康、崇义、上犹四县,沿袭至民国元年。1957年5月,经国务院批准改称大余县。大余历史悠久、文化厚重、资源丰沛、生态优美。全境国土面积1368平方公里,辖11个乡镇、120个村(社区),总人口31万。2021年,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6亿元,增长9.0%。 丝路故地。时越千年,控扼机枢,大余不仅历史悠远,且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北水陆交通要冲,古代“海上丝绸之路”陆路之核心通道。雄踞南方五岭之首的大庾岭,是中原与岭南的地理和文化分水岭。716年,唐朝名相张九龄奉诏拓宽梅关古驿道。千百年来,南北文化、中西文明、先哲圣贤在此络绎穿梭,一度呈现“商贾如云,货物如雨,万足践履,冬无寒土”空前繁荣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两过梅关,赞誉“大江东去几千里,庾岭南来第一州”;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取材大余民间故事,创作了千古绝唱《牡丹亭》;清代状元戴衢亨父子兄弟“一门四进士,叔侄两宰相”,“西江四戴”名重一时。宋之问、韩愈、寇准、王安石、苏辙、黄庭坚、文天祥、戚继光、朱熹等文人贤达驻足古道、挥毫泼墨,在留下千余首咏梅佳作的同时,也成就了大余“梅花诗国”的千年美誉。
宜城位于鄂北岗地和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,版图面积2115平方公里,地形地貌呈“三山两水五分田”的格局,1994年撤县设市,现辖11个镇(办)、234个村(社区)、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襄阳市级精细化工园区,户籍人口56万。宜城是楚国故都,楚国800年其中在宜城建都185年(公元前689年—前504年);宜城是“千年古县”,建制于汉惠帝三年(公元前192年),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;宜城是辞赋文学鼻祖宋玉的家乡,抗日英雄张自忠将军的殉国地。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、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、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、省级文明城市、全省三农考核先进县市、全省扶贫开发成效考核“综合评价好”县市、全省扫黑除恶先进单位、湖北省首届改革奖等荣誉称号,连续8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,5次入榜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。 地理位置好。一江两岸、地势平坦,东西两山、资源丰富。地处“襄十随神”和“宜荆荆恩”两翼城市群的中间节点位置,一条汉江、两条铁路、三条高速穿境而过,汉江、207国道、焦柳铁路、浩吉铁路、襄荆高速、枣潜高速纵贯南北,346国道和麻竹高速横贯东西,5分钟可以进入全国高速路网,50分钟可以到达襄阳火车站和襄阳机场。